香港房价暴跌,内地还远吗?

2018-11-09 17:04:09 0 0

近几日,市场上突然开始流传出一种声音“香港楼市进入拐点”。



有才君去网上搜索了相关新闻,很多线索和关键词,但大多基本相同,有趣的是:时间发布相同、数据来源相同、主流观点依据相同,而且最关键的就是:都是依据了短期数据。在11月5日之后,没有了进一步的解读,证明市面上的更多媒体都是有“炒现饭”的嫌疑。


就我个人而言“香港楼市进入拐点”未免有点解读过度了。


首先,先纵观过去二三十年来香港楼市价格走势,确实涨的如火如荼。就连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带来的下跌和历次价格的回调比起来都值得一提,比起内地房产价格涨幅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次,我在这里也要强调一下,能够在20-30年的大周期当中保持住如此的涨幅,不仅仅是利率、财税、资金等单方面的原因可以说明问题的了,因为在大周期当中,这些政策的调整都仅仅算是微调和昙花一现,都没能遏制住香港楼市价格的高歌猛进。所以,现在市场上主流的说法是香港不再是“低利率环境”,可能是短期楼市不振的主要原因,但是并不能主导长期楼市价格。毕竟,历史上香港有三段时期都曾经处于“货币紧缩”期,但楼市价格依旧不断高涨。


本轮香港利率提升起始于2017年的9月,而“楼市进入拐点”的消息再过了1年之后的今天才出现,时间点上未免有点尴尬。


所以,用香港进入“高利率”时代使得楼市进入拐点的观点在我个人看来,未免显得有些单薄。

而高利率,对楼市构成的短期利空,影响主要在哪里?


开发商的拿地成本方面。


楼市,无论是大陆还是香港,土地成本几乎占据了房地产全部成本的60%-80%。而开发商通过杠杆,先大局从银行借入资金,从政府手中购得土地,然后改好楼房后转卖给消费者赚取增值利润,已经是所有房地产企业的生财套路。


而在楼市价格高企、居民消费能力相对下降的背景下,利率走高对于开发商来说,购地成本大幅度增长。


而由于个人数据来源有限,并没有涨到香港土地流拍的数据,网上主要是香港“土地王”流拍的新闻,比较具有代表性,所以被拿过来说事情。毕竟,香港仅管利率不断上涨,但是0.5%的利率依旧是“极低”的水准,对房地产成本而言并不是压力很大。


而从实际数据成交量来看:


一方面,房屋买卖数量过去几年来常年保持稳定,波动幅度不大,主要波动在于楼市价格,证明市场需求稳定,而价格上涨;


另一方面,近几个月来,成交量确实出现了大幅度的回调。


个人主要观点认为是资金外流的压力所导致的。


香港楼市过去几十年可能还有回调,而香港的外汇储备资产在过去20年真的几乎没有出现过下降,而进入2018年以来,香港外汇储备资产却出现了负增长,并且趋势明显。很显然,外部压力明显,香港房地产是香港全行业共同承担的发展成本,作为全球规模仅次于纽约的金融市场,外资占比不可小觑,外资的增长速度直接体现了国际市场对香港经济的“信心程度”。


外资流出,市场信心走弱,香港政府不得不提高银行利率来平衡内外净息差,挽留外资。(这也是香港银行利率走高的主要原因)


外资流出,承担市场成本的源头减少了,那么房地产开发必然遇到瓶颈,所以我们看到了“土地流拍”,也看到了“购房需求回落”。


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香港的真正刚需,其实依旧很高。


房屋购置需求量下降——房屋建设需求下降,这条逻辑适用于大型开发商和大型市场参与公司,而对于一般平民百姓而言,房屋价格早已经不是他们所能够承担的起的了,过去20年房地产投资回报一直不错,毕竟价格一直再涨,所以开发商乐于大量建设房屋,增加市场房屋供应,老百姓起码能租到房子。


而到了今年,开发商不盖房子了,市场供应方面没有了,但是需求没变...所以,我们看到了上图当中的香港房屋租赁价格大涨,涨幅创历史新高。这一点和中国大陆当前的租金上涨现象原因一致。


所以,想解决短期香港楼市价格上涨的方法就是“扩大供给”。


单纯的调控利率、财政拨款、降低税费...都是在调整市场的“需求成本”,但是“僧多粥少”的局面没有扭转,市场对房子依旧是“供不应求”,根本不能扭转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局面。


现在香港土地供应基本垄断在香港政府手上,只需要政府在土地政策方面有所“松绑”即可,就看香港这边财政的压力有多少了。土地成本占据了房地产成本最高达到80%,土地宽松空间很大。就看政府舍不舍得嘴边的这块“肥肉”了。



来源:有才金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