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估科创板企业产品及技术实力的方法,只有一个半!其他都浮云!

2019-04-10 10:54:20 0 0

现在有免费的精英会计交流群,每天前150名进群免费,与众多优秀财务人一起讨论业务、交朋友!进群加微信号kjsc020


科创板出来后,如何评估科创板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实力,成为市场焦点。


大家众说纷纭,很多专家都试图以一个或者多个指标,去对企业实力进行量化,比如专利数量、研发投入金额等。


放牛塘要泼一盆冷水,上市后原始股东就能获得数倍、数十倍、数百倍的增值收益,其因上市产生总收益往往是数十亿以上,在这种背景下,大家认为靠谱的、可用于做衡量的指标,基本都是可造出来的,而且花费都不会超过一个亿,有的甚至只要几万、几十万


我们来举几个例子!



一、专利


有人说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数量多的企业,其产品和技术牛逼。


大家应该了都听说了一个现象,我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位居全世界第一,而且到2017年时已连续七年第一。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布的2017年世界知识产权报告,中国的发明专利申请数达138万项,占比超过40%,第二名的美国只有61万项,第三名的日本只有32万项


相比呕心沥血地研究真技术,中国企业申请专利的水平那是扛扛的!


有人要说专利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购设计专利,其中发明专利很牛逼的。但是请注意,前面说的数据就是发明专利的,而不是整个专利的。


下图摘自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17年中国专利统计简要数据》,2017年,我国专利总申请量370万件发明专利就有138万件

而且这还只是一年的申请量!2018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更是达到了154.2万件


上面说的是申请量,拥有量也不低。


截至2018年底,我国国内(不含港澳台)发明专利拥有量共计160.2万件,每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5件


而据统计,科创板的前50家受理企业,最近五年的发明专利申请总量不超过1500件


我们能以每年申请量过百万、总拥有量也过百万、每万人口发明专利就拥有量达11.5件的发明专利,去衡量总规模应该只会有几百家科创板企业的实力吗?


放牛塘不是说专利没用,它是保护自己知识产权的根本手段,也是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条件,拥有它肯定是好事,但拥有后企业就有投资价值,就需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了。


我们要考虑专利与企业主营业务的相关性。很多企业,拥有一大堆专利,但与主营业务最相关、最直接的,却没有,如果非要判断专利价值,应该去识别企业所拥有专利的相关性,但这个太难了,只有极少数行业专家才有可能判断。


还有个重大信息要提醒大家,申请专利是有利有弊的,弊端就是一旦申请专利保护期限就最长不超过20年,过期后就自动公开了,这就是仿制药行业能存在的根本逻辑,有的真正很牛逼的技术,是不会申请专利的,而是以非专利技术的形式进行严密保护,永久有效,比如可口可乐配方。


所以,没有申请企业的企业,并非就一定没有投资价值。


在中国,申请专利难与不难,放牛塘不发表意见,如果投资者有意投资科创板,想必都是50万实力的金主,完全可以花几百千把块钱,去找一个专利事务所了解一下,可以自己是企业主想申请专利的角度去询问,能得到最真实的答案。



二、研发人数


有人说研发人数多、占比高的企业,其产品和技术牛逼。


从理论上,这个逻辑有点道理。


但是,要想分清研发人员和生产人员、检验人员等的区别,实在太难了,企业完全可以说,部分生产、检验人员就是研发人员,这样统计下来,申请上市企业都不会缺研发人员。


什么才是研发人员,并没有法律进行权威定义,企业上市时违法之事有的都会干,更不要说这种没法界定为违法的事情了。

所以,那些试图以研发人数衡量企业实力的,可以洗洗睡了。



三、研发投入


有人说研发投入大、占收入比重高的企业,其产品和技术牛逼。


放牛塘曾在之前的文章《揭秘上市公司“研发投入”骗术,科创板可据此一招揭穿伪科技企业》中,深度分析有的企业为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及为把自己包装成高科技形象,虚构研发投入。


最主要的方法是把本该归属于生产活动的成本费用,人为划入研发投入,特别是把材料领用单的用途从“生产”变为“研发”后,很难对其进行鉴定。


塘主之前做过一个项目,做网络游戏开发的,如果把游戏开发的投入算在内,该公司研发投入占收入的比重将超过50%,但塘主认为,游戏开发与制造业的生产无异,不能作为研发,后来只把研究游戏技术的投入计入研发费用,研发投入占比降到了12%。


所以,以研发投入去衡量科创板企业实力,可能会“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企业主。


企业研发投入像极了某句广告台词“挤挤总是有的”!



四、高新技术企业


有人说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企业,其产品和技术牛逼。


前面讲的专利、研发人数、研发投入这三个指标,都是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最重要考量因素,高新技术企业的所得税率将从25%降为15%,很多企业都想方设法获得,所以讲到这里,经验丰富的人应该懂得起,不用看本段的后面内容了。


截至2017年末,我国获得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企业达到了13.3万家,应该超出了大多数人的认知。

上市公司更是如此,除了地产、金融等实在与高科技沾不上的行业,其他的,有多少不是高新技术企业?


我国真有那么多牛逼的高科技企业吗?如果有,我国的众多核心零部件还会受制于人吗?


现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有专门的机构提供一条龙服务,认定成功后有的服务机构要按税收优惠额度分成,在百度中搜索“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前6条都是服务机构打的广告,首页中剩下的9条结果中,也有4条是广告,可见这产业链有多么的大。

国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了,从2018年4季度,开始严查高新技术企业,力度堪称“史上”最严。



五、奖项


有人说获得奖项数量多、授奖单位级别高的企业,其产品和技术牛逼。


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授予的奖项,涉及政治问题,放牛塘不发表意见。


商业机构颁发的奖金,很多都以参与方对授奖单位的商业贡献大小来评定,说得再通俗一点,就是花钱买奖项


奖项这东西,是一种精神鼓励,除非你能证明评选过程足够公正,否则不要太当回事。


如果某家科创板企业得了个牛逼的奖项,你就想投资它,那你不妨通过各种渠道,去打听一下该奖项的内幕,搞清楚后再下手。


行业标准制定者重要课题参与者等标签,与奖项比较类似,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去验证,不要只看标签就觉得很牛逼,为了上市那动辄几十亿的收益,有的企业是舍得花钱给自己贴标签的。


再举个并不很贴切的例子,读书时获得的奖项,比马云、马化腾等牛逼企业家们的多,大有人在吧?



六、客户的牛逼程度


有人说客户牛逼的企业,其产品和技术牛逼。


这个逻辑从表面上有道理,实际上没道理!


我们都知道,因为社会分工和国际化,很多行业都形成了寡头垄断,这些行业内的产业链企业,都只能选择与寡头们打交道,比如,一家企业生产手机配件,可选的下游,就只有苹果、华为、小米、三星之类几家巨头。


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的下游都是很牛逼的客户,像电信、汽车、石油等巨头,哪个没有几千上万个供应商?你能说这些供应商都很牛逼吗?有的年销售几百万的个体户还是国际巨头的供应商呢!

而且,很多牛逼的公司,其客户不一定牛逼,比如面向消费终端的企业,苹果手机客户是广大消费者吧,有的还是硬着头皮充面子才买的,那我们能说苹果公司不牛逼吗?


投资企业是件大事,不能迷恋那些可被人为操作或与企业价值关联不大的指标和标签,如果有这么简单,就不要专业的投资机构和研究机构了。


放牛塘认为,科创板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实力评估,方法只有一个半!


先说那半个,就是毛利率!


在市场经济下,毛利率代表了企业与上下游之间的博弈实力。


就像这次国家下调制造业增值税率3个点,博弈实力强的,可以让上游多降价、给下游少降价,从而享受更多的政策红利,提高产品毛利率;而博弈能力弱的,两头受挤压,想喝点汤都难,毛利率不增反降都有可能。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毛利率可以代表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实力,产品和技术越牛逼,竞争对手就会越少,定价能力就越强,毛利率就会越高,像那些毛利率不到20%的企业,很难将其定义为产品和技术牛逼,有家科创板申请企业毛利率不到5%,却把产品和技术描述得很“神”,实在难以让人信服。


为什么说毛利率只能算半个衡量标准,那是因为它有时会失灵,比如:


特殊行业,比如医药行业,就鲜见有毛利率不高的,毛利率普遍都在百分之六七十以上,百分之八九十也不少,不然哪有钱去给高额的销售费用呢?在一定程度上,医药企业毛利率越高,风险就越大,因为“坏事”可能是自己去干的!


会计核算的行业差异,比如餐饮行业,原材料成本很低,租金、人工等重要成本又在费用中核算,所以毛利率很高;


会计政策个体选择差异,比如研发费用,有的放在成本中核算,有的放在管理费用中核算,导致毛利率没有可比性;


靠关系维持的毛利率,常见于销售集中于几家大客户的企业,如果仅是靠关系搞定了几个客户的相关决策人员,从而获得了高的毛利率,这种情况风险很大,会因客户人员更换而丧失。


再来说下那一个方法。


这个方法就是要从根本上搞清楚一家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实力,可能很多人会失望,因为说了好像等于白说,但事实就是这样。


上海证券交易所在科创板分别设立上市委咨询委,咨询委主要由行业专家构成,就是考虑到企业产品和技术实力难以量化,需要由行业专家来判断,如果可以量化,主要由财务和法律专家组成的上市委就可搞定了。


比如:

医药行业,对应的知名专科医生应该能搞明白;

芯片行业,顶级芯片厂家的技术和生产高管应该能搞明白;

汽车零部件行业,汽车整车厂家的技术和生产高管应该能搞明白;


银行业,银行总行业务条线的高管应该能搞明白。


所以,未来真正懂行业的专家在证券研究中的地位将越来越高。


广大投资者,建议你们只买自己能真正看懂的行业,或值得信赖的行业专家推荐的行业,如果盲目下手,在可能大起大落的科创板市场,风险是极大的。


现在有免费的精英会计交流群,每天前150名进群免费,与众多优秀财务人一起讨论业务、交朋友!进群加微信号kjsc020


来源:放牛塘,作者:放牛塘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