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O应该注意的资本运营中的三大误区!

2018-12-07 11:30:28 0 0

误区之一


把资本运营理解为股票投资或金融商品买卖等资本直接运作行为。


在现实中,许多企业片面地把资本运营视同于股票投资或者金融商品的买卖。比如,一些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打着资本运营的旗号,把通过直接融资筹集来的资金或者高息拆借给商业银行、证券公司、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或者直接投入证券市场,从事股票、债券的买卖。
企业投资于证券市场,通过证券投资这一资本的直接运作方式来实现企业资本的保值增值和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本来无可厚非,不应指责。


但是,如果一个企业放弃主营业务于不顾,特别是在主营业务比较差的情况下,把投资转化为投机,试图以此来弥补主营业务的不足。这不但有悖于资本运营的初衷和本质,而且有可能使企业进一步陷入困境。对于那些不注重改善经营管理,抱着在股票市场上投机“捞一把”思想的企业,一旦股票投机失败,其后果不堪设想。事实证明,能够通过股票投机获利者毕竟只有少数。





误区之二 


割裂资本运营与生产经营的内在联系,把资本运营作为游离于生产经营的更为高级的经营形式。

在当前的资本运营过程中,有一种观点和倾向,认为资本运营是独立于生产经营而存在,目的在于
提高资本营运效率和效益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活动,是比生产经营更为高级的经营方式。


一般来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运营在时空上可以暂时脱离生产经营而单独运作并获取一定的资本收益,但这仅是从表层而言的,实质上,资本运营最终必须服从或服务于生产经营。生产经营是资本运营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生产经营,资本运营势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误区之三 


把资本运营的目标定位于企业资产数量的大小,片面追求企业资产的规模扩张,忽视资本运营的“质量”。

尽管以企业并购为主要内容的资本运营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把资产这一“蛋糕”做大来实现规模效益,达到盈利最大化和资本增值最大化目标。但它必须以正确把握资本运营的“度”,在保证资本运营“质量”前提下进行的。


一个企业在资本运营中,只有在不断扩大自身的资本积累,在考虑自已偿债能力和资本效益前提下,方能通过企业并购,借助他人的资本来提高经营能力。但是在现实实践中,许多企业忽视资本效益原则,片面追求资产规模的扩大,不注重企业内部的产业关联,盲目并购其他企业,结果企业的资本运营不但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相反却使企业步入困境。


这一问题在上市公司比较突出。比如,有的上市公司,经营困难重重的根本原因在于实施跨行业的资产重组中没有能够集中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上,结果不仅非主营业务难以有所作为,而且主营业务也不突出,没有形成竞争力。




相反,那些资本运营获得成功的企业,如一汽集团、海尔等,成功的秘诀就在于正确的处理主营业务发展与多元化经营的关系,围绕主营业务进行企业并购。因此,资本运营是把“双刃剑”,若企业的资本运营,能够充分注重主营业务的发展,充分注重企业内部产业的关联,通过并购获得的资产就能为企业带来跳跃性发展的机遇;相反,不但无法从聚集的资本中得到发展的动力,可能使本来充满活力的企业走向衰退。

企业在资本运营和并购过程中,普遍热衷于建立巨型企业,而对整合中小企业,组成企业团队缺乏兴趣。我们在并购组建大型企业的同时,不能忽视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并购等多种方式,按分工协作原则,把中小企业纳入以大企业为核心的社会化生产体系,改变大小企业缺乏分工协作、产品结构趋同的状况,以此来支撑大企业的规模经济,是我国企业并购中的重要课题。




在企业的成长进程中,对于绝大多数民营企业的老总来说,资本运营是最难的一门学问,看到别人上市发财都是一件令人羡慕嫉妒恨的事情,自己上不上市、能不能上市都是最令人纠结的一件事情。


特别是在经济形势的低迷时期,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市场红海竞争加剧,互联网对传统产业不断颠覆,大企业有钱在任性地跑马圈地,小企业缺资源、缺机会只能抱团取暖。此消彼长之间,太多的悲喜剧在商界上演。一些在产业界长袖善舞的企业家,却在资本大潮席卷下折戟沉沙。



来源:财务经理人论坛、悟00000空,管理会计入门